广州红色旅游攻略
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,多项旅游大数据显示,这个暑期红色旅游持续升温,出游群体年轻化趋势加强。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之一,广州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及历史文化资源。对于广州而言,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也正是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利好因素。
近现代史中,广州英雄辈出,在红色革命中勇立潮头。1923年,***三大在此召开;1924年至1926年,在此举办了六届农***动讲习所;1927年,广州***在此发动……如今,广州保留着众多红色遗址和历史物件,无一不凸显这座英雄城市的品格。循着“广州红”——红色文化步径,观光赏景,在这里可以了解到羊城革命历史,感受英雄风采。
“平凡”物件见证红色革命
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***展厅的陈列柜里,至今保留着两件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用品:一只乡下普普通通用来吃饭的土海碗、一个用来称谷物的量器——正斗。它们为什么能成为文物呢?据农讲所纪念馆宣教部工作人员谈蕴哲介绍,这两件物品都见证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,其中土碗是“农***动大王”彭湃在广宁从事农***动时使用过的,正斗也是农民协会开展减租运动所使用的称量工具。
据了解,彭湃家曾是海丰县有名的大地主,家里有“鸦飞不过的田产”。但彭湃从小目睹***贫弱,他深深同情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大众,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法,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终下定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工作。谈蕴哲介绍称:“开始彭湃遭到了农民的不待见、家人的不理解,后来他为表明自己从事革命的诚意和决心,烧了田契,‘强行’把地送给农民耕种,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农民加入了农会,海陆丰农***动也迅速发展起来。”后来彭湃也逐渐成长为中国*** 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,而看似貌不惊人的一只碗和正斗,也承载着宝贵的历史记忆。
农讲所的创办,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在后来的秋收***、广州***中,也都有农讲所师生的身影。在广州***纪念馆一楼的展厅内,至今保留着见证这场红色革命的一条红布带,这是当年参加广州***人员统一佩戴的识别标志。因***计划提前泄露,敌人部署了镇压,阴雨天气让红布带褪色,很多***军民在脖颈和手腕上都留有红印。***失败后,***对全城进行清洗,凡有此印痕者,皆被杀害。如今除了纪念馆这座稳固的建筑外,这条在血雨腥风中保留下来的红布带便是极有历史价值的见证。
历经三十余年确定的红色会址
在广州越秀区新河浦一带的红砖洋楼深处,坐落着一块风云之地——***三大会址遗址广场,这里是会议旧址的地基,原会址房屋于1938年被侵华日军的飞机炸毁。2006年,遗址广场旁边建起了一座纪念馆,***三大会址从1971年开始调查到2006年的后确认,花了36年时间。
实际上,三大会址的发现经历了一系列波折。据***三大会址纪念馆研究馆员吴敏娜介绍,三大旧址的考证问题,其实刚一解放就已经开始了。但由于某种原因,考证被耽误下来了。直至“***”期间,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五人调查小组,以寻找会址的确切位置,但关键的还是要找当年亲历过***三大的代表。
后来在各方努力下,经过***办公厅的批准,***三大的与会者、年近八旬的徐梅坤老先生受邀来到了广州查勘确定会址位置。但当时东山周边的街道环境和房舍已有了较大的变迁,当徐老步行到瓦窑街与恤孤院路交界西北处的逵园时,抬头看到楼顶的“1922”字样,立即精神一振,记忆的大门顿时被打开了:当年召开***三大的会场房子应该就在逵园正对面。会议期间,他天天看到这“1922”灰批年份字样,印象特别深刻。由于当年参加会议的代表大多来自外省,都以“1922”字样作为认路的路标。而从这里往南走到新河浦路22—26号便是******所在地春园。接下来,又在附近培正路13号找到了***当时经常与谭延闿商谈统一战线工作的简园。这三座相距仅数百米的建筑成为确定***三大会址的重要坐标。
后来,在充分的人证、物证之下,***三大会址准确位置——原东山区恤孤院后街31号(现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)得到落实。2006年,广州市决定重建***三大纪念馆,拆掉了建在原来三大会址废墟上的仓库。根据考古发掘,发现了原先三大房屋的地基,也证实了徐梅坤的回忆是正确的。
为何不对三大旧址进行复原?吴敏娜解释称,由于三大旧址没有留下一张照片,也没有相关建筑图纸,重建复原如果只根据一些人的回忆来拼凑,难以还原旧址原貌,还会破坏现有地基。因此,不打算将旧址“复制”出来,而是做回填性、覆盖性的保护,并参照北京路“千年古道”的做法,将旧址前的道路改为步行道,采取可透视的玻璃罩展示部分代表性的墙基和地面。